时间:2022-03-11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记者朱永康 - 小 + 大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须要素。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印发实施,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乃至到2035年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关键举措等。 据了解,截至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2914个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8.2%,长江干流近年来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体,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83.4%。 全国工商联调研发现,虽然近年来,我国碧水保卫战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现阶段水污染治理仍面临着监测难度大、精准性不高、技术手段有待完善、商业模式与收费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为此,全国工商联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提交了《关于精准诊断、精准施策,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的提案》,提案建议: 一是采取兼容并包、优势互补的技术路线。鉴于满足各类需求的监测技术方案尚不存在,有关部门应指导各单位拆解目标、大胆尝试,发挥不同技术优势,解决不同方面问题。用标准监测体系的方法,解决统一目标、明确责任、监督考核等方面的问题;用时空密集、灵活便捷的方法,解决精准诊断、精准施策等问题。制定政策文件,引导有关单位采取兼容并包、优势互补的技术路线,并监督、考核各级单位实施情况。 二是加强宏观资金配置对精准诊断、精准施策的导向作用。可参照交通领域的做法,2013年起我国智慧交通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2020年投资近2800亿元,占交通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8%。遍布全国的2400多万个交通摄像头,大幅提升了监管能力、道路运行效率、停车位利用率。在水污染治理领域,监测设备投入尚不足治理总投入的1%,对于现行标准外的互补性新技术投入更少。建议调节和制定资金宏观配置方案,引导各单位提高在精准诊断、精准施策方面的投资力度和比例。必要时可组织实施国家级、区域级重大示范项目,发挥示范作用和带动效应。 三是推进商业模式和付费机制创新。完善商业模式和付费机制的过程复杂,涉及因素多,需加强顶层设计和协调联动。当污染治理创造价值大于投入价值,且行业具备排污与治污责任清晰、公平对等的条件和基础时,良性的商业模式和付费机制会逐步自然建立。 (责任编辑:吉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