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9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记者 郭钇杉 - 小 + 大
近日,权威国际咨询机构IDC中国发布《IDC Perspective:隐私计算全景研究》报告透露,2021年中国隐私计算市场规模突破8.6亿元人民币,未来有望实现110%以上的市场增速。 IDC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数据量达到了59ZB。在信息化、数字化的当下,不管是单一主体的数据分析,还是跨领域、跨多个主体的数据融合,其价值已经得到显现。同时,多部有关数据安全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出台,凸显出数据合规发展的强烈需求。 据公开信息及相关研究,以蚂蚁集团为代表的“大厂”科技公司和以“星云Clustar”为代表的创业公司较早入局,已经成为国内隐私计算市场的两股主流力量。 以蚂蚁集团为例,2016年开始布局隐私计算,技术能力涵盖了多方安全计算、隐私保护、联邦学习、机密计算、区块链技术等,推出了摩斯多方安全计算平台,可信隐私计算框架隐语、蚂蚁链数据隐私协作平台FAIR、蚂蚁隐私计算软硬件一体机等产品,在联合风控、政务数据、联合营销等业务场景中得到了成熟的应用,是典型的基于原有业务需求形成隐私计算技术能力,并逐渐向外开放的公司。 IDC报告还表示,由于市场化起步时间较短,相对高昂的成本和体系化运营带来的门槛,当前隐私计算市场玩家收入规模不大,但凭借各自的技术特色、产品化能力等优势,在未来增长方面颇具潜力。总体来看,未来头部厂商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特别是在大规模产业化应用、互联互通、行业生态建设层面。 实际上,当前隐私计算仍然处于行业初期,技术发展、政策法规、互联互通、商业模式等还需要完善。 IDC报告认为,首先在隐私计算技术本身的安全性上需要实现突破。针对隐私计算产品的安全性,中国信通院2021年首次推出了多方安全计算和联邦计算两项隐私计算安全测评,从结果来看,安全测评共有9款隐私计算产品通过,蚂蚁集团和洞见科技成为了两项测评都通过的企业。 其次,在互联互通能力上,当前隐私计算存在产品及其技术架构的同质化现象,但细分来看却存在着不同的理论模型、技术路径和业务逻辑。要做到互联互通,技术上涵盖了从节点、管理系统到数据层面、算法协议等不同层面的互联互通。另一方面,行业标准的建设也至关重要,通过明确技术使用场景和框架,推动隐私计算技术的认知并加速落地。 另外,当前隐私计算的商业模式还处于早期探索期。隐私计算技术当前主要成熟应用在金融、政务、联合营销、医疗等对隐私计算有刚性需求的行业。 例如在医疗领域,数据价值也因隐私计算得到释放。蚂蚁可信隐私计算框架“隐语”和阿里云数字医疗团队合作,为浙江某三级医院搭建了面向医院运营管理的数据融合平台,病理质控和医保DRG(Diagnosis Related Group,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管理效能得到显著提升。 IDC判断,随着合规标准的逐步细化与推出,制造业、能源等行业对隐私计算的需求也将稳步上升。 责任编辑:吉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