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2 来源:广西自然博物馆 作者:文/莫进尤 图/邢立达 - 小 + 大
近日,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广西自然博物馆等科研机构组成的科研团队,对发现于防城港东兴市楠木山村的恐龙足迹进行联合研究,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地球史和生物多样性》(Earth History and Biodiversity)。该研究通过系统的形态分析和足迹分类学研究,首次在广西确认了兽脚类恐龙足迹的存在,并将中国恐龙足迹的分布记录向南延伸至北部湾沿岸。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广西侏罗纪恐龙足迹化石的空白,更为揭示华南地区中生代恐龙动物群的多样性与地理分布提供了关键证据。 中型兽脚类足迹特征明确,归入实雷龙足迹类群 东兴市楠木山村恐龙足迹点发现于2021年,一个约4平方米的岩块保存了7枚兽脚类足迹。由于足迹是在工地爆破过程中意外暴露,而非天然风化,所以足迹展示的是不完全的铸模状态,为后续研究带来了挑战。经实地勘察研究,科研团队在足迹点共发现了两种形态的恐龙足迹。其中A型足迹保存相对完好,展现出典型的兽脚类恐龙特征:足迹长大于宽,第三趾粗壮且长,第二、四趾长度不等,趾间分叉呈V形,拇趾痕迹连续清晰,足跟部有明显的球状印痕并与第三趾轴线对齐。这些特征与重庆发现的南岸重庆足迹最为接近。基于形态对比和地层学证据,研究人员暂时将其归为重庆足迹相似种,属于实雷龙足迹类的重要成员。 “这类足迹的造迹者可能是一种体长3至4米的中型兽脚类恐龙,”研究负责人邢立达博士表示,“其较弱的中趾前凸和低长宽比表明,它可能是一种行动敏捷的掠食性恐龙,与四川盆地中侏罗世的兽脚类恐龙有较近亲缘关系。” 巨型足迹暗示顶级掠食者存在,目前研究仍存在挑战 与A型足迹伴生的还有另一类足迹(B型足迹)。尽管该足迹保存不太好,但尺寸显著更大,推测造迹者体长超过6米,可能属于异特龙类或巨齿龙类等大型兽脚类恐龙。“这一发现暗示中晚侏罗世的广西南部可能存在顶级掠食者,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该地区恐龙生态位的认识。”广西自然博物馆莫进尤研究馆员补充道。 不过,由于目前仅发现7个不完整足迹,且缺乏趾垫细节和连续行迹,研究人员暂时无法确定这些足迹是否来自同一造迹者,也难以进行更精细的分类学鉴定。“未来的系统发掘和三维建模技术可能帮助我们破解更多谜团。” 华南与东南亚恐龙动物群关联密切,揭示古地理联系 除楠木山村足迹点外,研究团队还系统梳理了广西侏罗—白垩纪地层中的四足动物化石记录,共识别出14处重要化石点。区域对比显示,广西南部中晚侏罗世的恐龙动物群与四川盆地极为相似,暗示两地在中生代时期可能存在密切的古地理联系。而早白垩世新隆组的恐龙化石组合则与泰国东北部呵叻高原的阔瓜组(Khok Kruat Fm.)高度吻合,为“早白垩世晚期中国南部—东南亚‘南方动物地理区’”的假说提供了新佐证。 楠木山村恐龙足迹点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作为广西首个正式记录的恐龙足迹点,它将中国恐龙足迹的分布纬度向南推进至北纬21°附近,证实了中生代时期华南沿海地区曾有繁盛的恐龙活动。同时,该足迹点所处的中晚侏罗世地层,为华南与东南亚侏罗—白垩系地层对比提供了化石标尺,也为重建当时的古环境、古气候及生态系统提供了实物依据。 东兴恐龙足迹造迹者复原图 东兴发现的部分恐龙足迹 东兴恐龙足迹线描图 (来源:广西自然博物馆 作者:文/莫进尤 图/邢立达) (编辑:韦吉) |
上一篇:科技之眼守护漓江山水画廊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