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1-13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李富永 - 小 + 大
在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证监会的疑问,不仅是在帮投资者索取内情,也是帮投资者掌握考察投资对象。即便是类似京沪高铁这样一个红的发紫、炙手可热的投资对象,也要深究其核心的经营机制和发展潜力,起码要弄明白这个公司的红火景象究竟是经营得好的结果,还是优质资产堆积等的外在因素的托举之力 京沪高铁马上要上市了,面对这个盈利能力超过九成以上A股公司、日净赚2800万元、年均利润率高达33%、人均每年创造1.42亿元利润的“现金奶牛”,预料市场会翘首以待,投资者会充满期待,发行价格将火箭般上升。 但是,出乎大众意料的是,证监会近日似乎对京沪高铁充满了疑问,无论主营业务、公司定位、同业竞争、发展潜力、盈亏平衡点、员工清理情况,都提出了反馈意见要求“说明白”,意见之多竟然达到54项。似乎有大家看不透的问题隐藏在深层。 在主营业务定位方面,招股书已经披露了,京沪高铁公司虽然是京沪高速铁路及沿线车站的投资、建设、运营主体,但经营方式是通过委托运输管理模式,委托北京局、济南局、上海局等进行从事高铁运输服务。对此,证监会要求京沪高铁公司结合其具体情况及国内外类似公司行业模式分析说明,公司主营业务披露为高铁旅客运输是否准确,并在招股书中补充披露公司主营业务为高铁旅客运输的原因及具体理由。 在京沪高铁的公司定位方面,其在招股书中披露,截至2019年9月30日,公司总资产规模为1870.8亿元,员工人数67人(含借调人员),人均管理资产规模27.92亿元。对此,证监会在反馈意见中称,请结合公司的业务开展具体情况,员工的主要工作分工,说明发行人是否为资产管理公司而非高铁旅客运输公司、发行人的核心竞争能力、公司是否有完整的业务体系、是否符合首发办法要求的具有完整的面向市场独立经营的能力。 从以上两项反馈中可以看出,证监会对京沪高铁公司的经营模式是有疑虑的,或者说起码是不了解的。这虽然并不表明证监会对京沪高铁公司的经营模式不认可,但至少能说明资本市场对这个特殊情况了解不深。既然证监会都心里没底,那些将要投资京沪高铁的民营企业或个人,也一样有必要在这方面仔细研究。试想,一个总资产规模为1870.8亿元、员工人数只有67人、人均管理资产规模27.92亿元的企业(如果刨除其中的借调人员,人均管理资产规模还更高),究竟可以称其是管理高手,还是其在坐享资本红利?这样的现象,股票市场以前没有见过。对民间资本而言,对铁路这个领域本来就不熟悉,委托经营又会是什么样子,现在正好有一个现身说法的案例,可以说十分难得,所以一定要循着证监会的提问找答案。证监会问到的要找,证监会没有问到的,也要为自己找答案。总之,无论是存在风险,还是科学创新,都要看清楚才是。看清楚以后再投资,磨刀不误砍柴功。 即便是面对眼前33%的高利润率,也要沉住气,考察其是否有“核心竞争能力”。如何判断其核心竞争能力?一个是“是否有完整的业务体系”,另外一个是“是否有完整的面向市场独立经营的能力”。这两个方面,对一个人均管理27.92亿元资产的公司而言,是最容易被外人所忽视的。 此外,证监会的提问,还透露出一个新信息,那就是北京上海之间可能要修建第二条高铁。证监会是在问讯京沪高铁公司发展潜力问题时提到“第二京沪高铁”概念的。京沪高铁这么高的利润,民间资本没能分羹一杯,以前是因为国家铁路有普遍服务义务的缘故,但现在,在国务院已经表示“要舍得将赚钱的项目让给民间资本经营”后,第二京沪高铁有可能是民间资本跻身其间的机会。紧密关注、提前准备,相信有助于不会错失机遇。 证监会对京沪高铁提出的诸多疑问,虽然并不等于京沪高铁现有的经营模式不好,但却为投资者提供了观察研究投资对象的出发点、切入点。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证监会的疑问,不仅是在帮投资者索取内情,也是帮投资者掌握考察投资对象。即便是类似京沪高铁这样一个红的发紫、炙手可热的投资对象,也要深究其核心的经营机制和发展潜力,起码要弄明白这个公司的红火景象究竟是经营得好的结果,还是优质资产堆积等的外在因素的托举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