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艺教育 > 人物风采 > 文章 当前位置: 人物风采 > 文章

记录时代的艺术丰碑 ——广西近代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记忆

时间:2025-07-30    来源:广西新经济网    作者:潘琦 - 小 + 大


文  潘琦


       历史不可能复制,它只属于它存在的那个空间和时间。但历史又永远不会消失,只要人类生命还在继续,历史就必然活跃在人们的精神生活里,影响着今天的文明。广西历史悠久,千百年来,特别是近代以来,在这片古老的土地发生了无数次重大历史事件,彪炳中华。21世纪初,由广西区文联主导,广西美术家协会主持实施“广西近现代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四十多位艺术家,两年潜心创作,三十七幅巨制作品和雕塑作品,共同编织出一部波澜壮阔的广西近现代史,堪称广西文化艺术发展史上一座丰碑,漓江画派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光辉顶点。

       

       21世纪初期,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兴起,成为各省市梳理地方历史、构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然而当时全国仅有十来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此类创作活动,而广西正是这场艺术记录运动的先行者之一。广西文联和广西美术家协会在区党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将这项工程作为广西文化建设的重大举措来实施,汇聚了全区四十多位优秀的老、中、青艺术家,组成了广西美术的“精锐之师”。艺术家们滿怀对历史敬畏之心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全身心投入创作。


        当时广西财政比较困难,广西文联东拼西凑只落实了八十万元启动经费,每件作品只给了少许的材料费。因都是巨幅大作,原先的画室根本无法使用,画家们自费租借旧厂房、大会议室、旧教室进行创作,吃住都在画室,大家没有一句怨言。美术家们为了确保作品的历史准确性与艺术感染力,付出诸多努力。为创作《百色起义》画家自费专程前往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考察,广泛搜集史料,力求还原历史真实场景,力求还原本来面目和历史人物当年的风采。为创作好大型雕塑《桂林保卫战》,创作组的艺术家设计了三套不同方案,分别针对桂林的自然景观、人物造型以及桂林古城等元素,展现战斗的惨烈及广西人民保家卫国,不怕牺牲,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为了确保作品思想性、历史性、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每幅作品从初稿小样到正式创作,自治区美协召开多次评审会,对方案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修改意见。在创作过程中,自治区文联领导班子亲临现场慰问艺术家,了解工程进度和存在的问题,解决艺术家们在创作中遇到的困难。大家观看了巨幅画的创作场景,目睹艰苦的工作环境,当时正值盛夏三伏天,没有空调,没有降温饮料,为了不影响画面,连电风扇都不敢开。有的画家还带病工作。大家深受艺术家们废寝忘食的创作精神所感动。当时我和画家们说:“今天我们干的事情的确很艰苦,但很有意义。大家用心血汗水绘就这些画,让世世代代记住这些历史,成为传世之作、经典之作。这应该是你们一辈子创作的画中,最有价值的!会深感这心血汗水没有白流!”大家会心点头表示赞同。


       往事离去多年,但记忆犹新,仿佛近在眼前。我觉得我们在广西文艺创作的题材和创作方式上,可以说做了不少尝试和探索,难能可贵。思前想后,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否能想方设法,为艺术家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创作手段、创作空间、创作平台和创作形式,使他们艺术才华能发挥到极致,让漓江画派老、中、青艺术家的人生有突破性艺术成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这一工程创造了广西历史画、人物画创作的新高峰,填补了以美术形式全面再现广西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的空白。工程完成后,自治区政府及有关部门收藏了所有终评入选作品,将其作为广西历史文化的视觉见证,在政府及公共文化场所永久性陈列。更为重要的是,这项工程开启了广西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三部曲”,后续实施了2017年“广西文明史诗重大题材美术创作项目”和2019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美术创作工程”,共同构成广西近现代历史的完整视觉史诗。

       

       创作工程在主题选择上体现了“严谨的历史观”和“开阔的视野”。经过广西史学界、文艺理论界和美术界代表的充分论证,工程最终确定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当代的三十余个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创作题材。这些选题基本囊括了近现代广西最具影响力的历史节点,形成了一部视觉化的地方历史。


       其一近代抗争的悲壮篇章:作品从晚清时期的“金田起义”开始,描绘了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爆发的历史场景。随后,“黑旗军抗法”、“镇南关大捷”等题材则展现了广西军民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本身,更捕捉了广西人民在民族危亡时刻所表现出的不屈精神。


       其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画卷:这一时期的创作重点包括“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湘江战役”等中国共产党在广西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其中,“事关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湘江战役”被多位画家反复刻画,他们通过悲壮的视觉语言,表现了红军将士血染桂北大地的壮烈场景。


       其三现代建设的多维叙事:画家们将目光投向广西解放后的建设历程,从“广西剿匪斗争”、“广西完成土地改革”到“柳州钢铁厂的建设”,再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全面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广西的建立与巩固。


       其四改革开放的当代图景:工程特别关注了改革开放后广西的重大发展成就,如“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合寨村”的基层民主实践,“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开放平台,以及“北部湾开放开发”的战略布局。这些作品以饱满的时代气息展现了广西在新时代的崭新面貌。

       

       这一创作工程不仅在历史叙事上填补了空白,在艺术表现上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参与创作的画家们各展所长,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探索了多样化的艺术语言,形成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融合。其艺术成就可谓一部绘画艺术写实与写意的交响曲。


       创作方法的创新性:在创作过程中,画家们首先进行了深入的历史研究,搜集大量史籍、影像资料,对人物服饰、民族习俗、空间场域等细节进行严谨考证。在创作油画《镇南关起义》时,作者特别强调了“历史题材写实油画创作,前期素描稿创作的作用”,通过多轮草稿推敲,才最终确定画面构图。这种严谨的创作态度贯穿了整个工程。


       写实与写意的融合:工程中的油画、雕塑作品多采用写实主义手法,以精确的造型和严谨的构图再现历史场景。油画《韦拔群》,通过扎实的素描功底和色彩表现力,塑造了这位农民运动领袖的英勇气质。而中国画作品则在写实基础上融入了写意精神。画家们在人物刻画中融入中国传统笔墨韵味,使作品兼具历史厚重感和艺术感染力。


        地域美术语言的自觉:漓江画派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 “写生即创作”理念在这次历史画创作中得到创造性转化。参与工程的画家们将漓江画派特有的“田园诗意”和“生活气息”融入严肃历史题材,使作品既具有史诗般的壮阔,又不失生动的生活质感。《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既准确把握了重大历史事件的庄严性,又通过细腻的民俗元素和生动的群众场面,传递出欢庆喜悦的“生活气息”。


       这批作品在尺幅上多为大型创作,在视觉效果上追求“震撼力”与“感染力”的统一。《尘封——1934湘江》以宏大的场景、凝重的色调再现了湘江战役的悲壮历史,通过独特的构图和色彩处理,使观众仿佛置身于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时空。

       四

       这项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的实施,正值漓江画派发展的关键时期。2004年,广西漓江画派促进会正式成立,这次创作活动由广西文联组织、广西美协主持,参与创作的画家多数是漓江画派的代表人物和重点培养对象,标志着这一地域画派进入了有组织的发展阶段。而历史题材创作工程的启动,为漓江画派提供了突破题材局限、拓展表现领域的重要契机。


       理论建设与风格成熟:漓江画派虽以山水画见长,但通过此次历史画创作,实现了从风景抒情到史诗叙事的跨越。正如美术评论家邵大箴所言:“广西地处南疆,有亚热带的地貌特征,有少数民族多元、多样的文化背景……在这个基础上,适时提出创建‘漓江画派’作为广西艺术家们的自觉追求,是完全有条件的。” 历史题材创作正是这种“自觉追求”的集中体现。


       艺术人才梯队建设:工程汇聚了老中青三代画家,形成了传帮带的创作梯队。其中既有资深画家,也有中青年骨干。所有参与这个工程的画家,都是由广西美术家协会以自愿报名,组织审定,分工负责,组建而成。这种组合不仅保证了创作质量,也为年轻画家提供了难得的实践机会。工程实施过程中,画家们通过共同探讨、互相启发,提升了驾驭宏大题材的能力,形成了一支素质过硬的主题创作队伍。艺术家们普遍反映,能参加这样大型的创作活动,既是对个人艺术水平的检验,又是艺术情怀的绽放,是艺术人生浓墨重彩的一笔。


       突破与转型的意义:工程推动漓江画派实现了从“小景抒情”到“史诗叙事”的转型。传统上,漓江画派以表现桂林山水和南方田园风光见长。而历史题材创作则要求画家突破个人风格局限,探索更具思想深度和历史厚重感的表达方式。这种转型拓宽了画派的表现领域,也提升了其艺术格局。


       这次集体创作也成为漓江画派理论建构的重要资源。通过系统梳理广西近现代史,提炼具有地域特色的视觉表达,为画派理论建设提供了丰富案例。工程结束后出版的文献集详细记录了画家们的创作思路与艺术思考,成为研究漓江画派发展的重要文本。

       

       这个项目,其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镌刻于时光中的精神图谱。


       第一,广西近现代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价值远超越艺术本身,它是一代美术家的文化担当,是历史记忆的视觉重构,更是地域文化的身份认同。从更广阔的视野看,这项工程至少实现了三个层面的重大突破。


        第二,填补历史叙述空白。工程首次以系统化、成规模的美术创作方式,梳理了广西近现代历史脉络。广西桂学研究会副会长,历史学家李建平在评价这一工程时指出,它“填补了以美术形式全面再现广西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的空白”。在此之前,广西的历史事件多散见于文献记载,缺乏系统的视觉呈现。工程通过37件作品构成的“历史画卷”,使广西近现代史获得了完整的视觉表达,让历史“活”在人们眼前。


       第三,服务公众美育与社会教育。工程作品在广西博物馆展出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些作品以直观、感性的艺术形式,将广西历史带入公众视野。广西评论家协会原主席容本镇评价其为“矗立在历史深处的艺术丰碑”,肯定了其社会美育价值。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批作品被自治区政府及有关部门收藏,在重要公共文化场所永久陈列,成为流动的“历史教科书”。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这批作品再次被纳入党史学习教育,彰显了其持久的教育功能。


       第四,塑造文化认同与精神坐标。通过艺术创作,工程将广西地域文化提升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进行表达。特别是在表现“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新时期民族团结的典范”等题材时,画家们着力展现了广西各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团结互助、共同奋斗的精神。这种表达超越了地域局限,将广西故事融入中华民族宏大叙事,为构建国家文化认同提供了地方性诠释。


       第五,它代表了“广西当代美术创作的大突破”。在艺术层面上,它标志着广西美术家集体突破了地域风情画的局限,证明了驾驭重大历史题材的能力;在文化层面,它构建了广西地域文化的视觉系谱,使地方历史叙事融入国家话语体系;在精神层面,它镌刻了广西人民的精神图谱,将地域文化认同提升到新的高度。


       时隔十余载,那一幅幅饱含深情的画作,已超越了艺术本身,成为广西走向文化自觉的精神路标。或许未曾想到,这片山水养育的画家群体,将以更为磅礴的笔触,书写一部属于广西的“视觉史诗”。


       今天,当我们驻足于这些画作前,透过斑驳的油彩或淋漓的水墨,雕塑的形境,依然能感受到那穿越时空的历史震颤。这37件作品构成的不仅是一部广西近现代史的视觉叙事,更是一代美术工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告白——他们以画笔为犁,耕耘在历史的沃野,收获的是一整个时代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与艺术尊严。



(编辑:韦吉)

上一篇:百人获得“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

下一篇:没有了

桂ICP备19007823  |   QQ:869617850@qq.com  |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双拥路38号广西新谊投资大厦C座10楼  |  电话:17776689995  |  
Copyright © 2025 广西新经济网 版权所有www.gxenews.com Powered by GXE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