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旅游特产 > 旅游热点 > 文章 当前位置: 旅游热点 > 文章

护一江碧水 绘两岸“繁花” 桂林呵护漓江 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画卷

时间:2025-08-16    阅读:   来源:桂林日报    作者:桂林日报 记者 唐健扬 南宁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赵越 韦峭 - 小 + 大

游船航行在漓江草坪段。 记者何平江 摄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广西桂林漓江如诗如画,是全球最美的15条河流之一,也是国家重点保护的13条江河之一。


       近年来,桂林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和“保护好漓江、保护好桂林山水”的殷殷嘱托,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厚植生态优势。如今,漓江碧波更加清澈,两岸青山更加苍翠,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创新机制,漓江生态答卷愈发亮眼

      漓江作为桂林山水的核心,被誉为一张独一无二的“中国旅游名片”,其蜿蜒百里的江水串联起喀斯特地貌的精华,承载着千年的人文底蕴与自然奇观。

       如今,桂林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漓江干流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地表水Ⅱ类,澄澈江水与象鼻山等奇峰相互映衬,构成绝美画卷。意大利游客朱莉娅在象鼻山景区游览时不禁赞叹:“漓江的清澈水质与独特地貌完美融合,令人流连忘返。我想把这份美景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美景的背后,得益于桂林不断创新完善的生态保护机制。近年来,桂林大刀阔斧整合资源,将自治区、桂林市两级20多个漓江管理部门以及漓江风景名胜区10个县(区)的管理职能与监管力量进行全面整合,成立漓江风景名胜区党工委、管委会。桂林市委书记兼任党工委书记,市长兼任管委会主任,凸显对漓江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在基层构建“市、县、乡、村”四级网格管理机构与综合执法体系,10个属地县(区)分别设立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办公室)与保护执法队伍,实现对漓江全流域、全过程的精细化监管。

       自2019年起,桂林水环境质量连续六年位居全国前七,2024年更是跃居全国第三。

       法治保障是漓江生态保护的基石。桂林市先后出台《桂林市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桂林市喀斯特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条例》《桂林市漓江洲岛滩涂岸线保护管理规定》等10部地方性法规,并推进《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加快《磨盘山旅游服务区详细规划》等重点区域规划编制,创新探索全国首例国土空间详细规划与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协同编制模式,为漓江保护筑牢法律与规划双防线。

       此外,桂林市还率先在全国首创公安系统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组建1个生态环境保护分局、17个生态大队、172个生态中队,推行“一村一辅警”制度,配备215名专职生态警察与1684名生态辅警;打造“数字漓江—智慧执法司法”工作模式,实现公、检、法、司及漓江管理部门的智慧化联动;成立桂林山水保护研究院、“二郎神”民兵分队等专业队伍,设立漓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站、司法保障服务联动中心,组建漓江保护志愿者队伍,并开展百里漓江党建联建共建活动,最终构建起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的生态保护立体网络。


       系统施策,筑牢山水生态坚固屏障


       今年“五一”,位于桂林市七星区的乌桕滩重新敞开怀抱,迎来众多市民与游客踏访。人们漫步滩涂,或与碧波嬉戏,或静赏两岸风光,尽情享受这片亲水胜地的独特魅力。这片曾因生态问题暂别大众的美丽之地,如今再次焕发生机。


       乌桕滩素有“桂林小九寨沟”的美誉。每年秋冬,乌桕树叶由绿转黄,再由黄转红,层林尽染,宛若一幅诗意盎然的水墨画。然而,由于漓江水流的冲刷,乌桕滩的生态环境一度遭遇困扰。滩涂上的乌桕树根系暴露,一些树木甚至被冲倒,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对此,七星区着手实施乌桕滩的生态修复工程。“通过生态修复,不仅能保护好乌桕滩的生态环境,也能极大提升市民游客的游玩体验,同时为周围村民带来更好的经济收益。”桂林华侨旅游经济区负责人说道。

       乌桕滩的生态修复只是漓江生态修复的一个缩影。2022年,桂林启动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简称“漓江山水工程”),围绕“一干九支,两山多点”的生态空间格局,以漓江干流和九条支流为脉络,划分漓江上游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中游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区、下游农产品供给区3个生态保护修复分区,实施14个保护修复单元共8大类修复工程83个子项目,总投入54.91亿元。

       依托漓江山水工程,桂林重拳“治乱”。清理拆解影响景观环境几十年的“桂桂渔”渔船150余艘,漓江核心景区跨江线缆全部拆除,破除“蜘蛛网”、实现“无线美”。数字漓江5G融合生态保护综合利用平台基本建成,实现对漓江水质、山体、生物多样性、景区景点、游船航行等全方位数字化监管。

       在精准“治水”方面,开展漓江城区段支流“消劣返清”综合整治。投资60多亿元建成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工程,实现青狮潭、思安江、小溶江、川江、斧子口“五大水库”联合调度,实施壅水科学试验,建成临桂新区水系、连通水系、第二水源引水工程,开工建设长塘水库,进一步完善漓江水资源配置,建立健全漓江上游水库科学联动调度保障工作机制,保障漓江生态用水。

       在综合“治山”方面,通过实施护山修复工程和石漠化治理,生态复绿21家采石场山体136万平方米,生态修复漓江洲岛、湿地、喀斯特等区域面积近20万平方米。统筹实施总投资200多亿元的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等一批重大项目。

       在科学“治污”方面,桂林投入40多亿元完成城市段污水集中治理,构建起完善的城市雨污分流体系,扎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同时,持续实施漓江游船、排筏“油改电”,广西首艘新能源五星级游船“桂林旅游号”正式开航,漓江排筏完成“油改电”,1210艘新能源游览排筏全面投入运营。

       生态赋能,塑造世界级旅游新品牌

       一江两岸绿,是桂林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的最好见证和最佳成绩。

       近年来,桂林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持续向好,带动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绿水青山成为市民游客触手可及的幸福实景。

       夏日踏入猫儿山漓江源大峡谷,清凉之感扑面而来,令人顿感心旷神怡。峡谷中的水清澈见底,呈现出碧绿的色泽,透明度极高,宛如晶莹剔透的果冻,因此被众多游客形象地誉为“果冻水”。

       猫儿山作为华南地区的最高峰,同时也是漓江的发源地,每年5至10月是其旅游的旺季,游客可徒步穿越竹海、溯溪观瀑,感受原始野趣。在山脚下的兴安县华江瑶族乡同仁村,村民涂小燕建起了高端民宿。每逢节假日,单晚近千元的民宿房间常常一房难求。

       漓江的保护与发展惠及沿岸百姓,群众收入水平提升,端上生态旅游“金饭碗”。桂林探索漓江沿岸山林流转保护、旅游收益分红等举措,将漓江和遇龙河景区公司年收入的10%作为生态补偿费分配给沿江村民,仅阳朔县每年就为7万多群众带来约1.2亿元收入。漓江沿岸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实现生态保护与富民利民双赢,百姓积极参与漓江保护,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

       如今,桂林市紧扣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目标,以漓江为核心,系统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全力塑造高品质“桂林经典”漓江品牌。通过推动从景点景区单一模式向全域旅游、从传统观光游览向休闲度假体验、从传统产业向文旅深度融合的三大转变,构建起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旅游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性发展体系。

       2024年,漓江风景名胜区水上游览线路游船和游览排筏累计接待游客近600万人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提升。

       守护绿水青山,终得金山银山。未来,桂林市将牢记“国之大者”,当好“二郎神”,全力把漓江打造成国内江河综合治理典范和世界级生态环境保护样板,让漓江的碧波永远流淌,让桂林的山水之美永远延续。

       记者手记:

       驻足漓江畔,目之所及皆是生态保护的诗意注脚。从四级网格管理体系到“数字漓江”智慧平台,从渔船拆解到新能源排筏全域覆盖,桂林以最严密的举措织就绿色防护网,用最坚定的行动践行绿色发展观。

       当猫儿山民宿一房难求,当乌桕滩褪去生态伤疤重现风采,漓江的碧波里,映照着治理的智慧,更承载着百姓的幸福。我们真切看到:保护漓江绝非发展的对立面,当生态红线成为发展底线,绿水青山自会转化为取之不尽的“金饭碗”。这种守护自然、以自然反哺于民的实践,恰是新时代“两山”理念最生动的桂林注脚。(来源:桂林日报  记者 唐健扬  南宁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赵越 韦峭)


(编辑:韦吉)

上一篇:2025第六届中国—东盟文化创意周将于10月31日-11月2日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下一篇:没有了

桂ICP备19007823  |   QQ:869617850@qq.com  |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竹溪大道36号青湖中心1405号  |  电话:17776689995  |  
Copyright © 2025 广西新经济网 版权所有www.gxenews.com Powered by GXE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