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0-10 阅读: 来源:北欧时报 作者:潘琦 - 小 + 大
作者:潘琦 九万大山南麓,云雾缭绕处,藏着一方名为乔善的水土。这里,汉、壮、仫佬、瑶等各族儿女世代聚居,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耕耘土地,用淳朴的心灵守望相助,将“善”字深深镌刻在乡野的每一寸肌理之中。 善的最高本质应该是创造,或给人快乐、给人幸福、给人力量、给人意志。“乔善”之名,本就寓意着“崇尚善良”。自古以来,这里便流传着无数温暖的故事:或许是百年的义渡,或许是邻里间的一次援手,或许是陌生人的一份善意,或许是百岁老人的时光,或许是今日山乡的扶贫济困,或许是面对困境时的不离不弃。这里少有纠纷,没有械斗,人们同住一座山,同耕一垌田,同饮一江水,同唱一种歌;唯仁者寿,这里的百岁老人比例高达万分之二。这些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如山间清泉,温润着人们的心田;又如暗夜微光,指引着前行的方向。它们是乡土中国最本真的道德底色,是中华民族“与人为善”“从善如流”传统美德的生动缩影。 ![]() 近年来,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有识之士,怀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与眷恋,以乔善乡为典范发起“善文化”建设,得到县四大班子的热情支持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他们踏遍乡野,走访老人,将散落在民间的善言善行一一搜集、整理、记述。从口耳相传的传说到真实可感的事迹,从质朴无华的善举到发人深省的感悟,这些文字凝聚着以乔善人为典范的罗城各族人民的智慧与温情,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乡愁与担当。 罗城“三尖”文化研究会组织罗城在外工作的几位文化功底深厚、文字水平高、对“善文化”情有独钟的在职和退休文化人组成编委会,对所有来稿进行修辞、统稿、编辑。全书分箴言篇、历史篇、水土篇、天伦篇、处世篇、时代篇等六个篇章。该书主题鲜明,条理清晰,内容丰富,故事生动,事迹感人,语言朴实,文字流畅;不拘泥于篇式,有短小精悍的故事,有寥寥几字的箴言,有抒发情怀的散文、随笔,有访谈的记录,有对“善文化”的探索与思考,细细品读,沁人心脾。善乡一派祥和景象,人们昂扬的精神风貌悠然展现。据我所知,这是广西第一本关于善良故事的专集,第一部专门宣传地方“善文化”的专著,是研究善文化的珍贵史料,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乡土教材,难能可贵。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君子又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迁善当如风之速,改过当如雷之决。这次收集山乡崇善为善的故事,不仅是对乔善乡“善文化”的一次系统性梳理,更是对全民进行积善行德教育的最好形式。同时,它丰富了罗城“三尖”文化的内涵,也是向社会传递正能量的真诚实践。我相信,当读者翻开这本书时,能感受到来自大山深处的温暖与力量,能从这些平凡的善举中汲取前行的勇气,让“善”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继而播撒到更广阔的天地。 善良是历史中常有的珍珠。善良是幸福天性的一种赐福,教育可以促进它而不能产生它。善良是感人肺腑的暖流,能医治人们心灵和肉体的创伤。善良的根基和源泉,在于建设,在于创造,在于彰扬生活中的真,传播人世间的善,赞颂人心灵的美。善良不是装饰品,而是美好心灵的表达形式。上善若水,对于心地善良的人来说,像流水一样,付出的代价无须得到回报,这便是行善人的高尚情操,是当今人们崇尚的价值观。 善德如灯,照亮山乡;善举如潮,温暖人间。愿这本书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善乡的“善文化”代代相传,熠熠生辉。(来源:北欧时报) (编辑:韦吉)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