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商务部3日下午发布的数据,猪肉价格已经连续13周呈涨势。但对本轮上涨是否存在“猪周期”的因素,人们的判断还不一致。 所谓“猪周期”,是指我国生猪养殖行业一直存在的“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规律。不认可“猪周期”的因素存在的人士,是根据猪肉产量的变动来判断的,指出自2000年以来的“猪周期”,每次猪肉产量的上下波动也就在50万吨左右。与我国目前每年逾5000万吨的猪肉产量相比,这个波动不足1%。因此认为此轮猪肉价格上涨,主要还是怪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这一因素是大家公认的,只是是否存在“猪周期”的因素,则判断不统一。但这并不等于猪肉市场以往不断发生价格大起大落的历史事实不存在,也不等于今后不会再来。事实上,仅仅进入21世纪以来,就发生了多次。相信许多消费者都会对价格起伏有记忆。即便产量波动真的“不足1%”,但价格波动却远远不止不足1%;即便问题不在产量,也在流通环节。总之是有问题存在。 所以,这一轮价格上扬暴露了防疫短板,但也不等于别的问题不存在。事实上,以往每次市场价格大起大落,其实都伴随着供应的剧烈短缺和过剩。这说明集约化和信息化程度还不高的生猪养殖业,老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仍未告别以往的盲目生产阶段。而且这个问题不孤立,在其他许多领域也仍然存在这个现象。比如今年疯长的铁矿石价格。 对于本轮价格波动,政府自然会采取多样的稳定措施,比如及时投放冷冻库存、增加进口、其他肉类替代等措施。但业内人士指出,最好、最高效的手段仍然是市场机制。 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就是要从供需平衡方面着手。“猪周期”的反复,就是供需不平衡所致;而供需不平衡,说明供求信息不透明、不衔接。这个问题在大数据时代应该能找到解决之道。我们看到了,现在由于有了网约车这样的平台,多如牛毛但如同一盘散沙的私家车资源,不仅得到了利用,而且透明度很高。即便道路车流量时堵时塞、彼滞此通,但通过大数据的计算,能接近精准预估叫车后到达时间。这样的技术完全可以装备到养猪行业。目前虽然也推广相关技术,但是标准是否统一、设备是否互联?是否存在各自为战和信息孤岛现象?应该检查。 总之,要使生产者足不出户就一目了然,生产决策有根据、销售价格可预期,那时也许就不被“猪周期”戏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