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04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李运涛 安可 莫梦姜 - 小 + 大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南丹县是广西54个脱贫攻坚重点县之一。“十三五”前贫困发生率达11.4%。其中,里湖和八圩瑶族乡等白裤瑶聚居区一直处于深度贫困状态,精准识别最低分达负28分,属全广西最低;一些行政村的贫困发生率高达80%,属全广西最高。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2016年和2017年共减贫35522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58%,2017年率先成为河池首个整县脱贫摘帽县。去年完成1712人脱贫目标,全县贫困发生率降至1.97%。今年,南丹县计划摘帽2个贫困村3167贫困人口脱贫。 日前,记者在南丹县采访时了解到,2019年,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南丹县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工作模式,推行“136”模式创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管理,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提质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 推行“136”模式创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管理。南丹县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管理工作,为加强对各安置点的社会管理,统筹项目的后续发展,成立了歌娅思谷景区管委会,主要负责“千家瑶寨·万户瑶乡”项目和3个集中安置点的日常管理。推行“136”模式,即“一个核心、三支队伍、六化管理”,对集中安置点进行规范化管理,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成效。 “一个核心”是以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按照“群众搬迁到哪里,组织服务就跟到哪里”的要求,在4个集中安置点成立了4个党组织,将60多名党员的组织关系转移到安置点党组织进行规范管理,落实了办公场所,建立“党群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三支队伍”是组建驻点工作队、党支部、管委会,让基层党组织成为搬迁移民的“主心骨”;“六化管理”是服务搬迁群众“全程化”、社区管理“人性化”、办事标准“规范化”、邻里关系“亲情化”、移民自治“制度化”、社会治理“网格化”。通过推行“136”创新模式,南丹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管理工作科学规范、有条不紊地进行。 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有成效。南丹县“十三五”易地扶贫计划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694人,分为乡镇分散安置、县城集中安置和“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扶贫搬迁旅游开发项目集中安置等3个项目。其中,县城安置点计划安置1694户7413人,“千家瑶寨·万户瑶乡”项目安置2295户12811人,提前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目标。2018年以来,南丹县紧紧围绕“住得下、能发展、可致富”目标,全面落实后续扶持“1+5”(“1”是一个方案,即《南丹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实施方案》,“5”是“五大行动计划”,即南丹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创业行动计划、配套设施建设行动计划、安置点社会管理创新行动计划、招商引资行动计划和转移就业行动计划)工作要求,取得较好工作成效。 通过精心谋篇布局,南丹县科学制定后续扶持实施方案,确保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资金、项目及帮扶措施细化到年度、安置点、到户、到人。围绕保就业、促增收,确保搬迁安置对象“稳得住”目标实现,南丹县因地制宜扶持后续产业发展:一是在县城集中安置小区利用1.5万平方米商铺作为移民创业园,计划通过统一出租分红、安排就业等方式,解决县城集中安置点搬迁户就业增收问题。二是在八圩社区安置点兴建扶贫产业园。目前,八圩扶贫产业园已完成投资6000多万元,建成4栋共1.5万平方米的扶贫车间,2019年2月14日正式投产,已有5家企业入驻产业园投资生产经营,其中服装加工厂3家,电子配件组装厂2家,务工总人数500多人。三是由广西丹泉集团梦之瑶旅游公司投资5亿元,开发白裤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把里湖王尚安置点打造成为5A级旅游景区。目前,景区旅游设施建设已完成60%主体工程量,预计2020年景区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营。 今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把南丹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实施方案作为示范案例在全国予以推介,南丹创出的扶贫搬迁后续发展模式树立了一个新样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