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艺教育 > 文艺体育 > 文章 当前位置: 文艺体育 > 文章

中国微短剧加速出海 探索文化传播新路径

时间:2025-08-16    阅读:   来源:新华社    作者:赵欢 - 小 + 大

       新华社南宁8月15日电 题:中国微短剧加速出海 探索文化传播新路径

  新华社记者赵欢

  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中南村南昌屯,毛南族木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谭建新正雕刻一张傩面,刀锋与木料摩擦出细微而有节奏的声响。近期,傩面连同傩舞与唢呐声一道,通过非遗奇幻短剧《傩戏》,传播至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海外观众在手机上感受东方古老的韵律。

  傩戏是一种以面具为主要艺术造型的戏曲剧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短剧形式日益成熟,中国企业正将壮族绣球、醒狮等非遗元素融入创作,在“短剧+非遗”赛道上持续深耕。广西山海星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合伙人姬丽介绍,《傩戏》剧中以面具和祭祀步伐为核心,将传统动作通过竖屏呈现,并在服饰、道具和场景中融合少数民族元素与现代美学特效,使原本粗犷的表演兼具细腻与震撼。

  这一创作实践正与微短剧出海的潮流相呼应。从东南亚到中东,再到欧美、日韩,近年来中国微短剧以短小精悍、节奏紧凑的形式在海外市场走红,成为文化出海的新载体。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突破500亿元。随着创作和发行能力提升,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布局海外市场,寻找新的增长机会。

  广西与东盟陆海相连,东南亚市场因文化相近、移动设备普及率较高、内容需求旺盛,吸引了大量短剧企业布局。广西华丽播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覃莉介绍,公司也在推动微短剧“出海”,主要负责内容译制和海外运营,重点面向泰国、越南、印尼等东盟国家,同时积极征询合作版权资源,为更多海外观众奉送优质作品。

  伴随出海内容井喷,竞争日益加剧,内容套路化和同质化问题逐渐显现。许多企业开始在差异化内容和本地化运营上下功夫,探索高质量制作。广西山海星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海外业务负责人牛朝辉表示:“早期一批剧集靠‘反转+狗血’出圈,如今观众已不满足套路叠加。我们正在开发特色非遗、悬疑推理、电子游戏等多类型题材,拓展内容边界。”

  同时,海外创作者也加入创作行列,在制作短剧时借鉴中国短剧的节奏和叙事方式,进行本土化创新。泰国青年昂皓轩说:“在泰国,越来越多团队借鉴中国短剧的节奏、设定和分镜,中国短剧正成为可被学习和再创作的方法,而非单一内容输出。”

  广西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姚华介绍,微短剧在将非遗元素带向海外的过程中,是内容创作、技术应用与文化传播的综合尝试。他表示,未来应提升作品深度与持续性,避免单一模式化输出,同时通过联合制作、人才交流和IP共享,让中国文化在全球观众中获得更广泛的理解与共鸣。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平台化、多元收入结构和AI驱动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方向。多家制作公司表示,将积极应用AI技术推动微短剧制作与出口,利用AI视频翻译、AI一键成片等工具,提高内容制作和本地化效率。“公司正在探索如何借助AI更高效地进行内容创作、精准投放及用户数据分析,以增强海外市场竞争力。”牛朝辉说。


(编辑:莫丽)

上一篇:脱颖而出!广西6部作品成功叩响群星奖终评之门

下一篇:没有了

桂ICP备19007823  |   QQ:869617850@qq.com  |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竹溪大道36号青湖中心1405号  |  电话:17776689995  |  
Copyright © 2025 广西新经济网 版权所有www.gxenews.com Powered by GXE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