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9-14 来源:广西新经济网 作者:韦吉 - 小 + 大
工业是柳州的命脉,是柳州赖以发展壮大的基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柳州始终坚持“工业兴市”不动摇,经过不懈努力,形成以重化工业为主,汽车、冶金、机械为三大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推动了柳州经济、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1992年,柳州市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09.12亿元,柳州成为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第一个年工业总产值超过百亿元的城市。1991年,东风柳汽(原柳州汽车厂)汽车产量突破1万辆,到1994年突破3万辆。1993年,柳州诞生了广西第一家上市公司——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柳州成为全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开展国有企业改制的探索。柳州汽车厂改制成为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柳州微型汽车厂进行企业股份公司制尝试,1998年6月设立柳州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与此同时,柳州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技术改造步伐,培育出“柳工”装载机、“两面针”牙膏、“金嗓子”喉宝等全国知名品牌。1998年,柳钢产钢量突破100万吨,成为国内重点钢企之一。2000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328.32亿元,占广西比重达到26.7%。柳州工业经济通过体制改革、深化调整为之后的展翅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柳州人敢为人先、创新创业的精神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同时为探索柳州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批中小企业也相继完成改制,积极寻找机会振兴发展。进入“十一五”(2006—2010年),柳州总体发展思路从“工业立柳,强市富民”向“工业强市,富民兴柳”深化。2006年,柳州市工业总产值在全区率先突破1000亿元大关。2008年,市委十届六中全会提出“扎实推进‘三个同步’,全面实施‘二次创业’,努力实现‘经济升级,城市转型’的中长期发展战略”。2009年,柳州工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负重前行、逆势而上,率先在广西实现经济突围,全年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2010年柳州启动实施“创新调整、产业升级,三年四千元、工业再翻番”战略。提出加大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力度,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滚动发展、创新发展、产业提升、招商引资”四个发展方向,着力推进柳州特色新型工业化,形成工业结构合理、产业集聚较高、品牌效应显著、工业载体完善、竞争力强的工业支持体系,实现柳州工业的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建设工业名城。经过“十五”(2001—2005年)、“十一五”(2006—2010年)期的快速发展,柳州市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以汽车、冶金、机械为支柱产业,化工、制糖、建材、造纸、日化为传统优势产业,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生物和制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354”产业发展格局。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加快,汽车产业向中高端车型产能扩张, 2018年全市汽车产量236万辆,汽车整车产销量位居全国前列。机械产业深入实施“二次创业”,加快技术创新和智能化生产,完成产值446.9 亿元、增长19.7%,海外工程机械销量增长超过40%。钢铁行业开发冷轧汽车用钢,推动产品向高附加值、高品质、高科技转型,品种钢比重达62%,位居全国前列;柳钢全年铁、钢产量分别突破1200万吨和1300万吨大关,主要生产经营指标创建厂60年以来的最好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正加快成为先导性产业,广西汽车集团新能源整车基地启动建设,智能电网产业园、智能轨道交通产业园、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开工建设,PC轨道梁预制场、装配式建筑PC 生产基地和钢构生产基地竣工投产。工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拥有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家,自治区以上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自治区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8家,技术创新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柳州成为广西首个“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上汽通用五菱被认定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柳工、东风柳汽被认定为国家级质量标杆,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居全区第一。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60.52,进入两化融合集成提升与创新突破阶段的企业75家,比例达41.66%,位居全区第一。 创建了2 家国家级、8 家自治区级企业工业设计中心。产业集聚能力显著增强,柳东新区成为广西首个千亿元产业新城。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西园加快建设。北部生态新区围绕“生态、智能”定位,大力推进广西智能制造城建设,引进南方电网、北京洛可可等企业,培育发展智能电网、工业设计等新兴产业。全市园区经济总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60%。 |
上一篇:高清组图:春花秋水 画卷柳州
下一篇:柳州:一座宜居幸福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