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会总是在为了工人权益而积极争取?并不尽然。 《美国工厂》火了“中国老板”。 随着纪录片《美国工厂》的播出,中美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遭遇的企业文化和制度冲突再次引发热议。当中最剧烈的冲突,围绕是否要设立工会而展开。为此,中国资方与美国劳方进行了激烈博弈。 日前,片子的“男一号”、玻璃大王曹德旺在接受新京报采访中“回应了一切”,尤其是阐释了对“工会”的看法。曹德旺断定,欧美工会的作用是变相保护了那些工作不努力的人,形成了“大锅饭”,欧美工会制度已不适合制造业的发展。另外,曹德旺认为,美国企业劳资双方的矛盾实质是政党之间主张的矛盾。也就是说,带有政治化操作的色彩。 这个结论乍一听有些武断,似乎太过于偏向资方立场,在大多数国人的印象里,美国工会总是在为了工人权益而积极争取。 但了解和评价一个组织,不是靠名称和想象,而是到现实中去检视其行为逻辑。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美国工会对外来资本的传统立场如何?美国最大的工会组织是劳联-产联,劳联-产联一直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反对者,对中国投资曾多次加以阻挠。 美国工会的这一立场和其发展历程有关。美国工会崛起于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是罗斯福新政要解决内部经济危机加以鼓励的结果。发展半个世纪后,到上世纪80年代里根时期,美国工会组织衰落。原因是,上世纪80年代经济一体化开始孕育,钢铁、汽车等美国工会组织最强的行业受日本冲击,出现衰退迹象。为应对外部危机,里根政府采取保守主义立场,推行了一系列抑制日本资本的强制干预措施,同时不再鼓励工会发展。 这是个政府代替工会与外来资本博弈的过程。其结果就是,美国工会对外来资本和经济一体化始终缺乏清醒认识和应对准备。 第二,美国工会调解劳资纠纷的效率如何?在上世纪50年代转型为庞大的政治力量前,美国工会就扮演过黑白通吃的角色。因此,处理内部纠纷还是有效率的。成为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后,美国工会与政客利益的关联度增强了,政治利益和政党利益纠缠不清,调解劳资纠纷的出发点和方式也不再单纯。 特别是,由于美国工会控制了职工养老基金,它现在还是美国资本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在政治利益和投资利益面前,美国工会组织出现了二次异化,调解“车间冲突”“劳资纠纷”的功能虽然还在,但更多是出于维护基本盘的考量。正因为美国工会组织调解内部纠纷的效率堪虞,所以现在美国很多地方实行由工人投票决定是否设立工会的制度。 可以说,曹德旺说“美国工会制度不适合制造业发展”,放到现实背景下,并非没有依据。 不过也应该看到,虽然美国工会制度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与一个发展了80多年的制度体系,以及由这个体系催生出来的工作习性、价值理念对抗的成本其实很高。而在安全生产等方面,美国企业管理制度也有其可取之处。 在生产效率和工人权益保障之间,还是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让美国工会组织和资方坐到一条船上很难,但通过充分博弈找到平衡点还是有可能的。在《美国工厂》里,除了实施刚性纪律,通过劳资关系咨询机构沟通双方,就是不错的尝试。 不怕充分博弈,不排斥好的管理经验,这是许多中国企业在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由代工者转化为出资者必须学会的一课。(作者:徐立凡)
|